當前位置:首頁 > 新聞資訊 > 媒體宜都

媒體宜都

【湖北日報】胡文英:一把剪刀,剪出五彩生活
發(fā)布日期:2022-11-23 來源:湖北日報 編輯:宜都融媒體

湖北日報記者馮漢斌 通訊員鄧宏穎/文

作為市級非遺項目的西陵廟會,市級非遺傳承人胡文英的剪紙是其核心項目。從8歲開始跟奶奶學(xué)習(xí)剪紙,胡文英至今已有近70年的“剪齡”,她也是家族剪紙的第三代傳承人。幾十年來,從開始時的剪喜花、剪動物,到后來的剪人物、剪場景,在胡文英的剪刀下,幾乎沒有什么剪不出的,至今她已創(chuàng)作了近萬幅作品。一把剪刀,一張紅紙,她能把想說的話通過剪紙說出來,這項手藝,最終成為她靈魂的出口,她剪人生的酸甜苦辣,也剪生活的喜怒哀樂,就這么一路剪下去,胡文英光剪刀就用壞了一百多把,因此之故,她買剪刀都是五十把一買,大有不剪不休的架勢。

胡文英在剪紙。馮漢斌 攝

出生于1946年端午節(jié)前后的胡文英,老家在湖北松滋,那地方是魚米之鄉(xiāng),農(nóng)民們有了閑暇,熱衷于開展民間文藝活動,剪紙是其中的一項,廁身其中的胡文英從小就受到這些民俗生活的熏陶。“我很清楚地記得,我從小就喜歡種花、畫花、繡花、剪紙,8歲起就開始跟奶奶楊運秀學(xué)做鞋墊,剪鞋樣,剪花,奶奶一生能干,白天參加組里勞動,晚上給我們做鞋,還幫別人做。奶奶說:桃花是尖的,梅花是圓的,荷花像勺子,菊花像龍爪,李子花像狗腳印,竹葉就像雞爪。這些訣竅,我都牢牢記在心中,應(yīng)用在作品中。”11月18日上午,在城東大道一棟一樓的民居中,胡文英向記者回憶說。在這份綿綿長長的家族手藝傳承中,楊運秀是第一代傳承人,胡文英的幺爹鮮明全是第二代傳承人,而胡文英的侄女李玲玲成為第四代傳承人,“她的剪紙水平現(xiàn)在越來越好了,不但豐富,而且細膩,大有青出于藍而勝于藍之勢?!闭f起李玲玲,胡文英樂得合不攏嘴。

在松滋讀完小學(xué)和初中,胡文英就回家務(wù)農(nóng)了,1965年出嫁到隔壁的枝江縣,在養(yǎng)殖場工作,還擔任過民辦教師,后來又在松木坪電廠制氧廠工作十六年,退休后于2003年開始來宜昌城區(qū)定居,胡文英的人生軌跡不可謂不豐富,但她從來沒有忘記過剪紙這門“保留手藝”,有事無事就拿起剪刀自剪自樂,技藝也與日俱增?!拔易钕燃舻氖窍不?,給結(jié)婚的人們帶來喜慶。后來發(fā)展到剪人物,屈原是剪得最多的宜昌名人。因為我是端午期間出生的,小的時候每年端午節(jié)要包粽子吃粽子紀念屈原,當時不了解,家里人就跟我講屈原是愛國詩人,老家在宜昌秭歸,他滿懷一腔愛國情懷,他的家鄉(xiāng)為了紀念他,每年的端午節(jié)這天都會舉辦劃龍舟包粽子等活動。這些故事,深深印在我的腦海里,如今我有幸生活在宜昌,也把我對屈原大夫的敬意在我的作品中呈現(xiàn)出來?!焙挠⑿φf,她早年剪的屈原作品曾被北京的歷史博物館收藏,今年端午節(jié),又剪了一張大幅屈原題材的,還沒來得及裝裱哩。

采訪現(xiàn)場,胡文英手起剪落,不到兩分鐘時間就剪了一幅復(fù)雜的《蝶戀花》作品。為了將剪紙這門技藝傳承下去,這些年來,胡文英進景區(qū)、進社區(qū)、進校園,甚至走上街頭,活動在哪里,她就把剪紙技藝傳承到哪里。她和侄女還參加了前幾天在濱江公園舉辦的草坪音樂節(jié)。說到弟子,她最得意的是小弟子徐嘉希,在胡文英手把手的指導(dǎo)下,這位當時才四歲的幼童,把自己的剪紙作品帶上了央視,帶上了江蘇衛(wèi)視,成為藝壇佳話。

隨著時代的變遷,好多機械加工的剪紙代替了手工技藝。對此,胡文英有絲絲憂慮,但更多的是信心,“我們剪紙藝人需要創(chuàng)新,但也更需要手藝人的理想,因為,那是我們民間的根。”她說。

五問“守藝人”

記者:您的座右銘是什么?

胡文英:把家族剪紙技藝發(fā)揚光大,代代相傳。

記者:從事這項手藝有多長時間了?是從誰手上學(xué)的?

胡文英:從8歲開始跟從奶奶學(xué)習(xí)剪紙,至今已有近70年了。

記者:請講講守藝史上親身經(jīng)歷的小故事。

胡文英:小時候和自己的小伙伴一起去放牛,邊放牛邊一起學(xué)習(xí)吹笛子,池塘里開滿鮮艷的荷花。后來,我把這些記憶全剪在作品里。

記者:為了傳承和弘揚這門手藝,作為傳承人,您帶了多少徒弟?

胡文英:我?guī)У膶W(xué)生不計其數(shù),還帶了二十幾個徒弟,她們分散在各地?,F(xiàn)在,接手家族剪紙的第四代傳承人是我的侄女李玲玲。

記者:這門技藝在傳承上還存在哪些需要解決的問題?你覺得它的未來在哪里?

胡文英:單靠傳統(tǒng)剪紙很難立業(yè),而很多年輕人不愿意學(xué)。希望政府和有識之士給予支持、扶持。

  • 熱點推薦